万里晴空下呼啸的风声把我拽回2021年的夏天。彼时,我刚到丰华村,看着干净的乡村道路、笔直挺立的照明路灯、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广场……我知道,这份光鲜亮丽的“成绩单”里,饱含大家太多的心血、汗水和智慧。我必须加倍努力,才能不辜负这份美好期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第一书记该干什么?怎么干?这是我驻村后一直思考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常常奔忙于丰华村每家每户,在一次入户走访中,我们发现丰华村分江组杨桂生家十分困难,家庭有6口人,杨桂生与配偶年事已高,孙子杨瑾浩患有左侧偏瘫、呼吸道感染,需要长期在昆明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儿子杨秀军无奈只能辞去工作带着杨瑾浩去治疗,于是6口之家的重担全落在了儿媳罗平丽一人身上,她一边要照顾家庭,一边要照看杨瑾晰上小学,一边还要找经济。在交流过程中,罗平丽每每谈及左侧偏瘫儿子总是泪流不止。我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回到村上后,我们把相关情况与村“两委”进行了沟通,及时召开会议,纳入“三类人员”进行监测帮扶,当即制定出详细的帮扶方案,及时向镇党委申请临时救助、帮助落实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同时,组织罗平丽进行技能培训,安排村内最高档临时性公益岗位及就近企业务工,帮助申请整户6人B类低保政策。
当我们回访时,“谢谢阿弟,谢谢,你们为我们家庭真的做了太多,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都不知道该如何度过这次难关……”罗平丽泣不成声地说道。“困难只是暂时的,现在日子越来越好,只会越来越好,要相信党和国家,要相信政府……”我对杨瑾晰说:“我希望你读很多书,走很远的路,我希望你走遍人山人海,览遍山河湖海,我希望你独立、坚强、勇敢、温暖、明亮……”。
两年来,先后累计识别“三类人员”55户207人进行动态监测帮扶,凡监测对象中有劳动能力的,通过培训动员,为村民提供一技之长,提升就业意愿、就业能力、就业机会,开发就近就地就业岗位,部分低收入人口以工代赈项目,生态护林员、村庄保洁员等乡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低收入人口和三类人员就业,对因病、因灾、因学等突发严重人口,及时落实大病保险、大病救助、民政临时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
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作为第一书记,我深知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是第一要务。到丰华村后,我迅速转变角色,把重心放在了抓实党建引领工作上。带领工作队员协助村党总支抓实抓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内学习制度、党员管理教育制度、“三会一课”等相关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召开每周例会、理论学习会、村情民情综合分析研判会等;推动实施“党建示范林”创建,“清廉村居”工程建设,推进“绿美行动”,以“党建+”模式,推动防返贫监测、人居环境整治、控辍保学、疫情防控、防汛减灾、森林防火、厕所革命、劳动力转移等工作,组织开展“爱心助学”、每个星期开展“青年大学”学习,开展“勤工俭学”、“中秋节”慰问、“喜迎党的二十大,慰问送温暖”等等各项工作落实到地。结合乡村振兴树文明新风、移风易俗、尊老敬老,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到丰华村的各个角落,持续推动村干部、党员深入学习和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党章党规党纪和党的路线方针,促进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融共促,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区,以党建引领美丽村庄建设的实际成效助推乡村振兴。
点燃教育帮扶火炬,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帮扶不仅要扶持还要扶志、扶智,于是,我带领队员在“控辍保学”上下功夫,紧盯控辍保学“黄金期”“窗口期”,积极与村小学构建控辍保学互联互动工作机制,重点关注学生长期请假、反复请假等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关爱帮扶措施,防止辍学现象的发生,坚决做到早发现、早劝返,同时,也做好留守儿童心理疏导。
父母离异,身患疾病残疾儿童罗俊,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与奶奶在一起,父亲为了生计,经常外出打工,家里留下罗俊与七十多岁行动不便的奶奶。刚开始接触罗俊是在罗俊奶奶家,那天只有罗俊与他的奶奶,他性格孤僻,右肢活动不便,与同龄的孩子更瘦小些,小小年纪的他感受到自己与同龄人差异,便少言寡语,看见生人时,会自己蜷缩在奶奶身后,就像小蚌壳躲在自己坚硬的保护壳下,一双滴溜溜的眼眸透着本不该是这个年纪该有的迷茫和害怕,蜷缩在奶奶身后又有几分警惕的打量着别人。经过长时间接触,不知不觉成了罗俊同学最熟悉的人,我平常会带上几本课外书还会收集很多残疾人励志的故事讲给罗俊听,经过长时间的疏导,慢慢的会放开嗓子说话,生活自理能力在一点点的恢复,而且顺利上了小学,现在变成了一个开朗自信的小男孩。
除此之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家长和学生树立起依靠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观念,向群众宣讲党的资助政策,帮助他们及时、全面获得教育帮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在精准资助上,持续跟进,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人;持续紧盯“两后生”,对初高中毕业生重点关注、跟踪服务,持续做好群众工作,力争让每一个“两后生”都继续升学、继续深造,确保教育的延续性,持续开展“雨露计划”政策宣传,2023年帮助32名学生申请“雨露计划”。在“帮扶助学”上,集中摸排本村大学新生,组织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助力2021年—2022年度50名新生圆大学梦,打通教育帮扶“最后一公里”。
铺就群众增收之路,激活乡村振兴动力
扶上马,送一程。当深圳比亚迪就业技能培训政策文件下发之后,我紧盯目标人群,带领工作队,通过打电话、微信、入户、院坝会、火塘会等形式,进行该项政策宣传,尤其是初高中刚毕业不久,没找到工作的人员进行反反复复上门动员,打通就业渠道“最后一公里”。
杨建平,是丰华村黄木组脱贫后的青年劳动力,初中毕业后,因为没技能只能在村内打零工。杨剑威,脱贫后的青年劳动力,初中毕业后整天待在家。我了解情况后,反反复复上门,进行动员,做思想工作。
“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错过了,这么好的政策以后不一定会有,我两年驻村工作马上到期,想在回去之前能多帮你们一把是一把,你们才十几二十来岁,不能在家里荒废了大好青春年华。”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道。
“去深圳参加技能培训,车费报销,培训期间有补助,培训完之后还能就业,特别感谢你,给我们找了一份这么好的工作,你们反反复复上门劝说,我们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们很感激,特别想去,也愿意去,自己的费用,是应该自己出点,但我们现在身无分文,各种办法也想了,筹集不到车费,虽然可以报销,目前是真没办法先垫付出来”。杨建平渴望而又无奈的说道。
“你们去了之后,别生事,要好好培训、好好上班,服从安排,车费的事,别担心,我先给你们垫上。”
在了解了他们存在的问题以及困难后,我个人给他们每人垫上1000元,这只是我们驻村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我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为了脱贫户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鲜明导向,制定增收目标,推行增收帮扶措施,落实低收入人群一户一策帮扶措施;以党建为抓手,构建村级劳务服务平台,着力抓好企业用工宣传,持续加大线上线下招聘服务频次,结合州、县、乡人社发布用工需求及东西部协作用工,多渠道发布岗位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活动,为有意愿外出务工人员牵好线搭好桥,以“点对点”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便民方式输送外出务工人员,形成务工组织化。与村“两委”班子一方面利用村集体经济合理开发34个村级临时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脱贫户、低收入家庭就业。另一方面合理选配86名生态护林员,34名公共服务岗位,大大增加脱贫劳动力就业,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激发脱贫劳动力的内生动力,带领老百姓铺就一条增收发展之路。
立足特色产业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我一方面积极探索消费帮扶之道,通过云南省扶贫消费平台、积极与大唐云南公司协调沟通,建成扶贫消费超市,每个季度定期销售扶贫产品,稳固“十三五”期间,大唐云南公司扶持的企业及合作社。另一方面以解决“干什么”“不想干”等问题为抓手,划定“不能干”的底线,激发“不想干”村民的内生动力,想尽一切办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稳步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多渠道增加农民集体和个人分享的增值收益、股权收益和资产收益。在原有集体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集体经济发展力度,产业见效后收益用于村集体经济循环投入、公益事业、特困户救助扶持等,壮大村集体经济,截至目前,丰华村村集体经济达66万元。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两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挂联单位大唐云南公司的大力支持以及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党员、群众通力协作下,丰华村先后成功创建“精品示范村”、怒江州“十大乡愁领地”、“云南省美丽村庄”、兰坪县“健康促进村/社区”,“第九届云南省文明村镇”,党总支先后荣获通甸镇“先进基层党组织”,怒江州“创建云岭先锋红旗党支部”先进支部,丰华村团支部荣获“兰坪县五四红旗团支部”。
恍然间,驻村工作已步入尾声,两年的驻村生活色彩纷呈,这里的人们热情、朴实,哪怕是不认识的人,都能邀到家里面喝一杯热茶、吃一顿热饭。正是这种干净纯粹地感情打动着我,让我总想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村民们做更多的事,在一次又一次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中,提高了我的自身素质,加强了党性锤炼,提升了党性修养。在一次次地解难题、办实事中,我深刻感悟到了“群众事无小事”的真谛。回顾两年,有成绩也有不足,有欢乐也有苦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扎根群众,才能了解群众,只有深入群众,才能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