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华北电力试验研究院“超(超)临界奥氏体耐热钢服役磁性变化与微观组织关系研究和应用”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采取视频+现场会议的方式进行。鉴定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刘正东院士担任组长,包含来自电力研究院、特检研究院、高校、制造企业、发电企业等单位的9名专家组成。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科研总院技术总监蔡文河,华北电力试验研究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李建华,副院长、总工程师王劲松出席会议。
项目组就研究内容及成果应用等向鉴定委员会专家进行了汇报。燃煤火力发电厂约有 60%的非计划停机事故是由锅炉四管爆管引起的,而行业内对奥氏体耐热钢服役前后各项性能特性,尤其是磁性能的演变规律研究不够深入,现有ASME和相关标准中,对于奥氏体钢锅炉管弯制工艺仅考虑应变量这一因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过去常见奥氏体耐热钢因弯管工艺问题导致爆管非停。提高奥氏体耐热钢的服役可靠性,是保证机组高效安全经济运行的关键难题之一。
项目针对上述问题,围绕奥氏体高温受热面管长期服役过程中,材料劣化演变规律、基体磁性随服役时间变化规律、氧化皮剥落治理及弯管制造工艺开展了研究,形成了以检测现场磁性为核心的奥氏体耐热钢新型安全评价技术,并提出了增加应力分布状态来综合判断弯管工艺的新方法,为指导在役机组受热面管的运行、检修、监督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奥氏体耐热钢管弯管工艺技术的进步,成果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工程应用。
鉴定委员会专家在听取了项目汇报、审阅相关资料后,对项目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质询和讨论,项目组成员针对问题做了清晰简明的答辩。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推广应用前景,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清华大学、哈尔滨锅炉厂、大唐吕四电厂以及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相关人员参加了项目鉴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