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华北电力试验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湿法SO3脱除技术(以下简称“WSI技术”)在张家口电厂8号机组开展工程示范研究并完成主体设备的安装工作。该技术能实现烟气SO3的高效源头脱除与脱硫废水源头减量,还具有运行成本低、布置灵活、安装方便等特点。该技术的成功落地填补了国内大型煤电机组烟气湿法SO3源头脱除领域的技术空白,标志着烟气SO3脱除技术步入2.0时代。
谋篇布局促发展,技术迭代谱新篇
超低排放改造后,由于烟气SO3成倍增加导致的空预器堵塞、低负荷脱硝不能投运、除尘器和引风机结垢等问题,影响了机组的经济运行和安全可靠性,成为了行业内亟待解决的难题。华北电力试验研究院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目标出发、从问题出发”的工作原则,组建了SO3脱除技术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碱性干粉SO3脱除技术(简称“DSI技术”),并先后应用于托克托电厂1号机组、阳城电厂5-8号机组,实现了烟气SO3小于5ppm的高效脱除,投资成本远低于国外同类技术。
“已经完成的成果是我们前进的底气,希望大家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再接再厉,继续研发更优更好的SO3脱除技术。”该院化环所所长在总结会上说道。为扩大DSI技术的对煤中硫分的适用性,降低运行成本,创新团队对多台煤电机组烟气SO3排放特性进行了测试分析,查阅了大量的国外科技文献,与美国AECOM、德国莱克勒等公司进行了技术交流,耗时一年完成了WSI技术的工艺开发和设计。
为保证WSI技术从成果向产品蜕变,创新团队深挖机理,刻苦钻研,分工协作。在基础理论方面,建立了SO3脱除机理模型,实现了对不同吸收剂脱除SO3能力的定量比较,明确SO3脱除性能与吸附剂掺配比例、用量之间的关系;在工艺装备方面,开发了多场耦合烟气SO3高效脱除设计技术,保证了吸收剂喷射的持续性与均匀性,在降低吸收剂喷射量的同时提高SO3的脱除效率;在测控方法方面,研发了基于SO2/SO3转化模型的碱性吸收剂喷射量精确控制技术,实现系统的自动控制与吸收剂的精确注射,提高了系统的经济性与适用性。
攻坚克难抓管理,全力以赴保落地
今年七月,该院在张家口电厂8号机组开展WSI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如何推动项目落地实施,对技术团队成员来说是一项艰巨的考验。该项目工程实施流程复杂,包含土建、主体结构、装饰装修、机电设备安装等工序,并涉及机务、电气、热控、综合等多个专业。团队成员们通过自学和院里培训提前储备工程管理知识,在项目实施前制定了详实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安全保证计划及质量保证计划等。
“虽然计划做好了,但现场的情况难以预料,需要大家多学习、多思考,随时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赵柄作为WSI项目的负责人,在实施过程中,带领团队成员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克服了生产现场情况复杂、环境恶劣等问题,夜以继日在现场摸爬滚打,在现场一待就是三个月。他紧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安全、进度、质量,及时对关键工序、工期计划及资源配置计划等进行动态调整,使工期比原计划提前了半个月。
十月初,项目顺利进入设备安装攻坚阶段,然而,张家口地区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工程项目进入了停滞状态。为确保项目如期高质量完成,团队成员积极落实政府及电厂相关防疫要求,每日统计施工人员健康状态,及时调整项目到货计划、人员部署安排及后勤保证计划,该地区解除隔离后在满足相关防疫政策的基础上,第一时间与电厂沟通,积极协调厂内食宿,制定了疫情肆虐期间的施工保证计划,为项目的顺利复工提供了有力保证。
SO3脱除技术创新团队是由一群吃苦耐劳、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年轻小伙子组成,凝聚了化环专业北京本部、内蒙古分部和廊坊试验检验中心的力量,在节能环保优化方面实现了多项科技成果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先后多次获得中国电力科技进步奖、中国电力创新奖等行业级奖项,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项目顺利进入设备安装收尾阶段,创新团队将继续深入学习宣贯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发扬斗争精神和胜利精神,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紧抓施工现场的安全、进度和质量管理,在“决战决胜四季度”的冲锋号角中,为助力推动科技产业化、成果产品化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