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首都用电的主力军之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重点工程项目,拥有清晨郁蓝天空中的白色条云,晌午间的微暖日光,黄昏时分的淡紫落霞,以及无云黑夜里的耀眼星月......"这就是大唐华北院ICS项目组成员眼中的托克托电厂。
相同的白天
目前,国内ICS技术刚刚兴起,华北院科研人员抓住机遇,通过将集团公司在智能控制与优化运行领域的先进经验与最新成果以智能算法形式固化封装,实现研究成果数字化,形成多个智能控制产品和统一智能控制产品体系,嵌入各类 DCS,形成了具有大唐特色的智能化自主可控ICS产品,实现自动化向智能化的转变。
恰逢华北院承揽的托电2号机需要进行DCS改造,双方达成合作意愿,ICS产品的首次应用正式拉开序幕。11月初,华北院ICS项目技术负责人张文景带领热控专业人员,由福州前往呼和浩特,一同完成项目的开发测试。
项目组成员多为90后,而80后的张文景作为负责人,日常作风更像是一个有亲和力的大哥哥。正因为如此,成员们都会亲切地喊他“文景哥”。项目组第一次全员出差时,张文景在动身前认真查询托电的入厂政策、细致统计项目组人员的出发地、积极与厂里领导协调沟通,只为保证大家平安顺利地进入厂区、带领成员团结一心攻坚克难。
立冬后的托克托,是寒冷的。项目组成员每天8点起床集合,吃过早饭后就要准备徒步向厂区行进。张文景总是会第一个到达,早早的候着大家。三四级的冷风中裹挟着黑色的粉尘,托电前的大路上总会有深红色的大型货车疾驰而过。张文景总是站在最前方,帮大家确认路况;在大家过马路时,他却又悄悄地走到了最后,确认全员安全快速地通过、顺利进入厂区。
飞逝的时间
“时间!时间真的很紧张”,张文景反复强调这句话。
从8月18日项目启动会召开以来,看似充裕的时间,却被假期分割、被疫情拉扯。软件开发初期正值国庆和中秋双节假期,公休的原因,厂区很少开放;同时,张文景也不愿让项目组成员在效率无法很高的情况下,白白浪费宝贵的假期。之后,南京的疫情也让他猝不及防。假期后的那段时间,他时刻关心着疫情政策,每天汇报各模块之间的项目进展、部署着明天的工作计划。
除了假期和疫情,组织协调各个模块之间的工作也是消耗时间的巨兽。之前,多种高级应用算法均是在基于Windows系统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种类的编程语言进行开发的。然而,现在各种高级应用算法模块均要集成到“大唐ICS”软件中运行。为了减少工作量、保护各个专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张文景一直在各方协调,以尽量保持编程语言不变的前提下,让各个专业开发出各自维护、相对独立、互不影响的功能模块。最终,在他的带领下,经过项目组成员的不懈努力,跨多种DCS平台的复用功能模块如期完成了开发。
时间就像一匹永不驻足的白马,牵着项目组中的每个人,不停地向前追赶。“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所剩的时间太短了,所以我们可以做的只有不断加速,与时间赛跑。”在张文景身上,成员们看到了他作为一名大唐科研人所具有的坚毅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不同的黑夜
设备开发的过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问题与状况也总是突如其来。
在开发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例如:常规的DCS并没有开发过针对第三方软件平台(如:“大唐ICS”)的一体化集成接口,所以项目组成员必需按照“大唐ICS”的设计、需求、方案,针对相应数据库、画面、逻辑以及通讯接口进行由0到1的开发。然而,ICS和DCS作为两套不同架构、不同编程语言开发的系统,不仅要实现一体化集成,同时ICS也不能影响DCS的常规功能和安全运行。
面对开发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张文景总是与项目组人员一同奋战到深夜十一二点,只为在起机之前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在大家眼中,张文景是一个认真又和蔼的人。每每夜已深,他总是劝工作组中的其他成员早些回去休息,而自己却从来都是最后一个离开。
农历十月十五那天晚上,他轻声和成员们聊着:“每天晚上回去时的风景都不一样,就像我们每天工作所收获的都有所不同。月亮一点点由缺到盈,而我们也在项目中一点点成长。”
随着托电2号机组成功并网,ICS项目的工作也逐渐接近尾声。但是技术团队不会停止脚步,他们将继续潜精研思、开拓进取,积极探索系统集成创新,将重点科研成果在ICS系统平台上转化应用,真正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为集团公司“二次创业”新征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