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分析的根本上是心理过程,但是我们对大脑如何运转,缺乏有意识的察觉,理解信息分析过程也受到了阻碍,主要来自于心理模型、思维定势和偏见或者分析假设等影响。心理模型和思维定势在本书使用上基本可以互相替代,微小的区别在于,心理模型比思维定势成熟,更容易表述出来。
读书开始,根据主旨,提出几个问题,之后围绕这几个问题,找到解决方案,或者心得,就可以分享。
首先了解思维定势:
1. 如何精进我们的头脑?
首先,确保对信息要有准确的判断思路。其次,要学会记忆已知的事情。要将感觉信息存储/四分之一秒的记忆—>短期记忆/几秒或几分钟(处理暂时保存信息的意义、相关性、重要性。短期记忆的最大特点是容量小,有生理因素决定无法克服)—>长期记忆(一些在短期记忆中保存的信息,经过处理后就进入了长期记忆。从长期记忆提取信息的过程是间接的,有时是很费力的)。
记忆记录一生的经历和思想。这样庞大的数据提取机制,就好像图书馆或电脑系统一样,必须要有一种组织结构,否则,进入这个系统的信息就无法取出来了。要搭建自己的记忆宫殿,或者涂饰记忆,要将记忆的内容放到记忆宫殿里可再次被索引的地方,方便下次提取。(将新信息与已有图式相结合,同化,深度加工信息)
2、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如何确保大脑始终保持对其他可能解释的开放性?
首先,很多情况下人们在初始接触到的信息刺激是模糊的,外界的刺激越模糊,期望和预先存在的印象对于感知这一刺激的影响就越大。然后根据模糊图像做出试探性的假说,时间越久,对初始印象就越有信心,然而初始印象可能是错误的,如果要纠正这一错误印象,是需要更多确凿的信息和证据。因为建立起来的知觉非常难以改变,未来避免这种错误,可以试着在获取新信息之前,尽可能长久的推迟判断。其次,要清晰的阐述假设和推理链,并详细的说明结论中所涉及的不确定性的程度和来源;再次,周期性的从最基本的步骤开始重新检验关键问题的分析方式,避免逐步推进的分析方式所包含的隐患。再二,重视那些能够解释和详述其他备选观点的程序。再三,当收到新的信息时,应该促使我们对以往信息的可靠性或者重要性再次进行评估,理想情况下,要么之前的信息变得更加显著,并且更容易从记忆中取出,要么就发生相反的变化。
3.如何根据不完整的模糊的信息做出判断?
产生和评价假说的策略:
①情境逻辑:最常用的操作方法。假说的产生和分析,是始于对当前情况中具体可靠因素的考虑,而非围绕很多类似的案例进行广义的归纳。这一情境被视为自成一类,因此必须要遵循自己的逻辑理解。主要用于发现因果关系,或者如果是研究有目的的行为,则聚焦于方法和目标的关系。
②运用理论:理论,是在研究了某种现象的很多案例后做出的归纳总结。它说明,在一组特定的条件发生时,某些其他条件将必然或者以一定的概率出现。换句话说,当满足一系列的条件并且发现这些条件确实符合当前分析的案例时,我们就可以认为,结果将会发生。
③比较:与历史情形比较,分析师通过比较当前事件与同一国家的先例或其他国家的类似事件,试图去理解当前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