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庭是廉政建设的前沿阵地,家风是廉政建设的重要领域。
“行风清新、家风清廉、作风清朗”,廉洁从业建设是公司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廉政问题上,有四笔账需算好,即政治账、名誉账、经济账、家庭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家庭账是令我感触最深的。
良好家风有助于夯实道德根基、涵养清廉之气,纵观历史,曾国藩将其“养亲以得欢心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的观点达于后辈,使曾氏家风流芳百世。司马光父亲在他第一次撒谎的时候教育其要守“诚”;石碏劝谏卫国君主“爱子,教之以义方”;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历来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家风教育:毛泽东要求子女要以普通人的身份看待自己,毛主席有三条原则,念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牟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周总理有制定家规10条,决不允许家人享受任何特权。反之,家风败坏往往成为领导干部腐败堕落的催化剂,在家人的默许纵容下去贪、去腐,最后的结局是锒铛入狱、家庭分崩离析散、父母子女悲伤凄苦,温馨美满的家庭,就会因为一个人的贪腐而彻底毁掉。
家风是一个信条?还是一个家族的传承?我觉得父母和身边人的言传身教,一句话,一段家庭的回忆,一个故事,一个案例它都可以是家风的载体。一起知廉、倡廉、守廉,才能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才能共同筑牢廉洁防线。
我母亲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不会说啥大道理,但时常耳提面命我“知足常乐”、“正派才能获得尊敬”,做好工作,洁身自好,做事先做人,为人就必须正道。母亲很爱做点缝补的手工活,闲来无事常在家纳鞋垫、勾毛线拖鞋,一针一线,扎实饱含深深的爱意,母亲会常说,做一件事都必须要从一砖一瓦,一针一线开始,从小事情做起,不取一点一滴的不义之财,不索一针一线的非法之物。平凡的话语呈现了伟大真理。
我懂事起记得父亲对我们的学习管得不是太严格,父亲说那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就如同他要做工作挣钱养家,但是父亲一直督促我们要争取早入队、入团、入党,记得读中专和大学时父亲多次叮嘱要求我必须入党,父亲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新闻联播,父亲虽不是党员,但他一辈子都在用他的实际行动表达着他对党的忠诚、敬仰、热爱的崇敬之情和感激之意,他的行动教导每一个走上工作岗位的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常说,家是国家的一个细胞,国是家的摇篮,要把对爱国、爱党的热爱之情实现在工作岗位上,做一个爱岗敬业、勇于担挡、廉洁奉公的工作者。父亲质朴的教育影响着我们。
从懂事起就从爷爷口中得知姥爷是新民主主义时期老家上架乡苏维埃的主席,1927年被国民党杀害的光荣革命烈士,爷爷和父辈们一直告诫要以姥爷为榜样,传承为家为国的情怀。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但若非正常努力途径不断的索取更多,不断的用自身权力的便捷来达成自己的欲望,就会迷失自己。欲望和权力在家庭中突破边界、在亲情面前丧失原则,终致祸起萧墙,全家身陷囹圄。知足常乐,感激现在所拥有的,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能得到的尽量争取,得不到的要学会释怀。追求更高的事业、更好的生活与之并不矛盾,要有一种纯粹、理性的认知和坦荡、知足的情怀,才能在诱惑面前、细微之处都能够始终坚守清廉之本。
记得读书时就学过《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告诫我们要像莲一样洁身自爱,“濯清涟”钻出水面,只是“干净”的起点,还需要时时以史为镜,清洁自身。正直待人,可以像磁铁一样,吸引良师益友。人如果欲望太多,长出了藤蔓和枝节,就会给脏东西安家的缝隙。也正如我们的廉洁从业,要始终保持廉洁自律, 我们每个人,必须从细微之处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从心开始;廉洁从业,从我做起。履职尽责,党员干部必须起表率当模范,以身作则,影响身边的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恶小而不为,方能保持一身正气,有底线不踩红线,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必须牢记慎言、慎行、慎独、慎微这八个字,时时慎言、处处慎行、自处慎独、凡事慎微,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和警觉性。时刻做到干净做人,清白做事,在新时代的今天,做到能干事,干好事,不出事,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充分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风是家族代际传承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家风是中华文明延续的社会和家国情怀;家风是国家政风清明的硬约束和硬条件。家风正,则民风淳,则国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