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武汉公司组织了爱国主义观影活动,为党员、青年员工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作为参与者,令我收获良多。
此次观影活动的选片是《我和我的父辈》,这部电影是继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2020年《我和我的家乡》后,“国庆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影片由四个单元组成,依次是《乘风》、《诗》、《鸭先知》、《少年行》,按照先后顺序,沿着时代变迁,以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为历史坐标, 以“家”的视角切入,侧面描绘了“国”的发展,讲述几代父辈的奋斗经历,呈现了中国人的血脉、精神传承,再现了人民奋勇拼搏的时代记忆,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祖国成长血泪史。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单元是《诗》,该篇章以1969年我国研制长征一号火箭、发射首颗人造卫星为背景,细腻的描述了成功发射背后,一个航天人家庭默默奉献的故事。
漫天风沙的戈壁中,一对父母,一双儿女,一个家庭,构成的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年代的科学家们可贵的科研精神。
电影中,夫妻二人相互扶持着在褐色沙漠留下一串亲密的脚印,笑着挥手作别,哪成想竟是诀别。年纪尚幼的兄妹日日夜夜盼着爸爸回家,却在暴雨之夜得知亲人死讯。
哥哥哭着说:“我爸爸和我以前的爸爸都死了”,冉冉升起的孔明灯像一叶白色小舟,带着哀悼与祝福幽幽驶向深海一般的夜空。观影席上的我惊愕又难过的意识到,原来这不是小男孩第一次尝到失去至亲的痛苦,原来那不是第一个为航天事业牺牲的同志,不是第一盏被放飞的孔明灯。
“落后就要挨打”,是血的教训,中国航天事业不能遇到困难挫折就此步履不停。为了让中国手握国防利器,不再遭受欺凌,一批又一批大无畏的勇者永远留在了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里,终年不断的呼啸之风宛如为勇敢高洁的灵魂献上的不停歇的赞歌。
影片的最后,兄妹中的小女孩儿已经长大,曾经爱哭的眼睛盛着的不再是无助的泪水,而是不可动摇的坚毅之光,她接过了父母梦想的火炬,成为了一名宇航员。
跟随她的视角在太空俯视地球,那么壮观、却也那么渺小,听旁白的诗句自笔尖娓娓流泻:
“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
火箭是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的东西是无数人用自己的牺牲托起了中国航天事业升天,打破了外国重重技术封锁和垄断,开天辟地似的开创了航天史新纪元。
冲向天际的卫星携着无数人的梦想,徜徉在神秘的宇宙里,当我们在党旗下仰望天空,侧耳倾听,今天也在续写着最浪漫的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