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出差,在飞机上,看到前排座椅上的一位女士手拿一本纸质的书籍在认真的阅读,我也信手拿起座位前筐内送阅的杂志翻阅,感受纸张在我翻阅时传递到手指的触感,是久违的,是愉悦的,心中感慨良多,已经很久没有认真去读一本书了。
父亲是位作家,我小的时候,父亲最最不能容忍的是我去翻阅他的那些藏书,认为小时候的我应该是以课本为重,看他的那些“闲书”是影响学业的。直到初三毕业,我才真正开始阅读课本以外的书。
我的第一本书是由当代作家柯云路写的小说《夜与昼》,当时的同桌推荐给我的,真正的“大部头”,写的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故事:县委书记李向南在古陵县改革受挫,回到北京后一夜一昼之内发生的事情。很可惜,书的最后几页丢失了,我一直为没有看到故事的结尾而感到遗憾。
高中时开始大量接触课本外的文学作品,钱钟书的《围城》,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王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赵健伟的《崔健从一无所有中呐喊》等等,这些书籍为我打开了一个七彩惊艳的世界。这个时期的我,疯狂的在书海中徜徉,有书的陪伴是幸福的;有书的陪伴是充实的。
上大学了,看的书开始一点一点的减少,但大学时期终于补足了我初中的遗憾,那就是在大学的图书馆,我终于看到了《夜与昼》的结局。这个时期读过的书基本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大概就是天天看金庸、古龙以及梁羽生的那些武侠小说。
工作以后到现在,读过的书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可为不读书找出两个理由:一是“寒暑冬来,只为碎银三两,匆匆忙忙,无处话凄凉”;二是相对于读书,更喜欢视频、电影、电视剧等带给我的愉悦。明知这些只是我不想读书的借口,却又不想去推翻。每每看到年越古稀父亲还是坚持读书、写书,我也常常自责,可依然拾不起读书的欲望。走笔至此,脑海中又浮现出机舱内那个手拿书本的女士的背影。是时候为自己读书找个理由了:
“有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有诗和远方的人,生活不会寂寞。”
。。。。。。
好吧,今夜的秋雨淅淅沥沥的敲打着窗户。读书,就从手边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