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道路的启示
来源:西安公司 作者:王燕 日期:2021-09-27

关于这个题目,头脑中浮现了很多关于启蒙,人生,批判,国民性这样的词汇。谈到启示,个人认为,鲁迅先生的文学道路也正是他从思想家、文学家走向革命家的道路。

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年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毅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在文学革命初期,鲁迅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开创了新文学发展的新模式与具体实践。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在作品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小人物的形象,如《药》的华老栓,《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对人性的思考与小人物的精神病态的探索,使鲁迅小说最重要的精神内核,使中国现代小说走向成熟。此时文学成为他手中的工具,代替了那把手术刀,开始了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与国民性的深刻批判。

鲁迅身份的转变可以说是从1926年开始的。这一年鲁迅来到广州,亲历了中国新的革命形势,这促使他进一步思考了自己文学创作的方向问题。此外,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社会矛盾加剧,随着阶级斗争的风起云涌,文学直接表现社会生活的可能性增加,促使了新文学的发展与整合。“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向前迈进了一步,文学革命逐渐像革命文学转变,文学的社会性和教化作用被突出。加之,1930年鲁迅成为了“中国左翼作家联合会”(简称“左联”)的领袖,继而展开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艺术的创作,形成了自己坚定的革命文学观念。这时的鲁迅已经成为了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29 17: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