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是一部2019年上映的影片,当时我第一时间在电影院观看了这部影片。最近,有些剧荒的我,无意中又重新观看了一遍,当时在大荧幕前观影的震撼和感动依旧丝毫没有减少。
故事的剧情和主线很简单,讲述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 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短短的两个小时中,刻画了两代人为国家攀登珠峰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和牺牲,虽然留给一部电影能着重塑造的人物本就有限,所以导致有些人物刻画得过于牵强,总觉得导演想说的很多,却又都只能点到为止,但依旧瑕不掩瑜,算得上是一部值得二刷的影片。
看完影片,再结合当时的登峰背景,你才能真正明白电影宣传海报上的“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究竟意味着什么?那么多人为了攀登珠峰而牺牲又是为了什么?登顶成功之后那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又是映射了什么?总而言之,它是一部希望为中华民族唤起中国心、中国魂的作品。在民族大义面前,不问值不值,只问该不该,无论何时,都只做该做的事情。或许明白这个道理,作为观影人的我们,才能读懂李国梁在悬崖上割断命悬一线的绳索,然后用仅存的力气将摄影机抛向同伴:“我要你们继续。”的那种“义”,也才能看懂当方五洲逆风而行,向着雪崩的方向,用血肉之躯守护升起国旗的觇标。尽管是第二次看了,但是当电影的情节进展到方五洲用沉静的声音缓缓说道:“我会选择死,保住摄影机。”时,我依旧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生命与荣誉、小我与大我的两难抉择,在那时的人们心中,答案不言而喻,那是一种沉稳却又悲壮的信仰之力,映照着中国人永不言败、砥砺前行的精神,而这精神必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一部电影感人之处就在于电影背后的真实历史,如果不是《攀登者》,想必很多人并不清楚1960年以及1975年两次登顶珠峰之于当时中国的意义。1955年,周恩来总理批复组织了中国第一支登山队,他们进行了为期几年的残酷训练,在冰天雪地中磨砺,带着责任和使命来到珠峰脚下,但是1960年那次登顶,两百多人中最后仅剩下三人用残存的体力登上了世界之巅,却因为缺少记录设备,这次登顶没有获得任何承认。影片里,1960年再过15年后才是重头戏,新老交替的两代“攀登者”,终于一起让故事变得圆满。攀登者不相信风霜雨雪,只相信“因为山就在那里”。在新老两代登山者眼中,生命固然可贵,他们也是凡人,有对生命和大自然的敬畏,但更重要的是集体乃至整个国家的荣誉,国家二字,沉重如山,是责任,是使命,更是信仰。
这是一种坚持,一种信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2周年,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承载了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如今的中国,不畏惧任何国家,从1955年被扣押的钱学森等科学家归国到孟晚舟经历了1028天软禁后平安回国,印证着中国国力的胜利,我们有信心相信,我们的未来会越来越好,有红星红旗的地方一定会有信念的灯塔,照耀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