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损的纸张,不再清晰的字迹,岁月流转,却不曾让这些年代久远的家书褪去色彩。史砚芬、骆何民、李云鹏、冷少农、许英、朱杏南……烈士们的红色家书,字字滚烫,句句感人,表达了共产党人为信仰而奋斗、为未来美好中国而牺牲的强烈愿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红色家书》通过开掘革命英烈及其家人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推陈出新,旁征博引,别开生面,思想性强,一经推出就引起强烈共鸣。《红色家书》抚今追昔,钩沉史海,使我们在品读中深刻体会到,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共产党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和主心骨。
品读红色家书,不忘初心感受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牢记使命,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红色家书展示了不同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心路历程,具有鲜明特色:挺立时代潮头,追求光明进步,勇于担当奉献,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些家书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力奋斗的辉煌历史。
1926年11月6日,时任叶挺独立团某部政治指导员的陆更夫给远在四川叙永老家的五弟写了一封家书,透露出对家人的强烈思念:“……要是我回家也很容易,不过我现在不能回来!我很久没有得到家信了,然而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不久我该可以决定交信地点,决定时再通知你!父亲现在何处?我不知信该交什么地方!母亲近来想也安好无恙!我现在的身体很是安健,能吃苦!不害病,这是母亲和你们都喜欢的!”令人遗憾的是,从16岁离开家乡到成都读书,直到26岁被捕牺牲,10年时间里,陆更夫再也没能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
这封家书是陆更夫烈士唯一幸存的遗墨。他曾对妻子黄海明说:“咱们都是革命者,我们的一切都属于党,属于人民。为了党的事业,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幸福,乃至生命……”黄海明1927年入党,坐过国民党的监狱,把一生献给了党的事业。她与陆更夫唯一的女儿陆曼曼继承了父亲遗志,也走上了革命道路,长期从事国防工业建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1948年8月20日,东北人民解放军4纵12师35团2营教导员许英在写给母亲的家书中说:“10年的革命锻炼教育了我,我完全明白我这10年的斗争是无比的光荣、伟大,我忍受了一切艰难困苦,在生死的危机情况下进行着顽强的流血的斗争,这是为了母亲、弟弟的永远解放。为着母亲的幸福,为着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我情愿以死杀敌,我的光荣正是母亲的光荣,全家的光荣。”一个多月之后,许英在辽沈战役中牺牲。这封家书是战友从烈士衣兜里发现的。
数十年来,许英的侄子许卓亮精心保存着伯父的家书手稿,深受感染。他先后入伍、入党、提干,多次立功受奖。2018年,许卓亮从部队退休后,回到老家河北省饶阳县良见村,在家中老屋的遗址上翻建新房,取名“家史馆”,把许英烈士的家书等家史资料陈列其中,供家族成员参观学习、传承家风。
1994年“七一”前夕,何显斌给正在湖北沙洋师范学校读书的女儿何金慧写信道:“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的普通党员,我还想说几句话。……你是否应该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总有一定的理想、信念、人生观。”1997年2月23日,何金慧写下入党申请书,第二年7月1日如愿入党。在她的建议下,家里三位党员组成了一个家庭党支部。2001年,何金慧不幸去世,父母连续4年,坚持每年为她交纳1000元党费,以此延续她的政治生命。
何金慧成绩优异,思想进步,被称为“哲学女孩”。她去世后,留下了数百封书信、几十本日记,成为新时期大学生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典范。
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捧读这些家书,我们可以触摸到先辈们笔下流出的热血和激情,他们把民族独立、人民幸福置于个人、家庭之上,表现出英勇无畏的气节和崇高的牺牲精神;品读红色经典让我们感受到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是怎样坚守初心使命,实现政治理想的;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密码。如今,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被淘汰、落后就要挨打,作为一名青年员工,在工作中我将勇挑重担,积极发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红色精神。戒骄戒躁,不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公司二次创业,再上新征程奉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