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的花,生在那悬崖,勇士的鲜血一遍遍染红了它,永恒的心奔赴的天下,有信仰的孩子多想家……”耳机里传来的歌曲,旋律婉转而悠扬,但透出深深的悲伤,歌词朴实无华,却仿佛在讲述一个有深度的故事,将我再次拉回那场名为《悬崖之上》的电影,去寻找那一道光、去感受那份追光的信仰。
这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谍战影片,影片放弃了以往谍战片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手法而选择了采取群像视角,没有特别突出某个角色,却将每个角色都塑造的很鲜明、很特别。故事背景与历史接轨,从参与执行任务的几名特工的角度与立场,将“乌特拉”行动过程呈现出来。影片通过有情感的话语、有逻辑的情节、有悬念的行动将人物的立体感、故事的带动性和历史的精神观亮相到荧屏,唤醒了每一位观影人的使命感和奉献力。更通过对“悬崖之上总有光”的主题展现,坚定了无数中华人民的信仰,对见到希望、看到黎明之光的信仰。
电影,只是一种观看的媒介,可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精神经济学”。通过电影这个媒介,沟通我们与历史的桥梁,进而完成对不断加强的道德力度、革命精神、英雄精神的唤醒。《悬崖之上》中的张宪臣、楚良、王郁……他们本身就是处于悬崖之上的人,他们身处黑暗、与儿女失散、不能用真实身份存在于世上……却义无反顾地执行充满危险、充满未知的行动任务。支撑他们的,不仅仅是“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崇高的奉献精神,更是对“黎明之光终将到来”的坚定信仰。
在中国的发展史中、在共产党的奋斗史中,“乌特拉”行动只是无数行动中的一个,王郁、张宪臣、周乙……也只是无数无名英雄中的某些缩影。但没有过去的他们,枉论今天的我们,现在的和平年代和美好生活,都是用这些无名英雄的生命和鲜血作为交换代价的。他们虽然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但他们的精神和信仰的力量却是“现在式”,也将永恒地成为“将来式”。历史的意义在于铭记,而精神与信仰的意义则在于传承与发扬。
耳机中的悠扬歌声将我的思绪慢慢拉回……“血红的花开在那悬崖,无忧无虑的孩子们陪伴着他,坦白的心装着的天下…………看见明天的人们幸福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