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一个中国姑娘的铅笔画绘本在美国首发便引发轰动。《华尔街日报》将其选为2015年度十佳儿童图书,美国《纽约时报》更是从每年几千部投稿中,将其选为2015年度十佳儿童绘本,而它的获奖理由是:“这本长达百余页的绘本,佳评如潮……华人作家 Guo Jing 以一胎化为故事背景,描绘孩子的孤独成长。这是另一种类的无字书,被比喻为跟澳洲华裔作家陈志勇《抵岸》、英国雷蒙·布力格《雪人》齐名的大师级作品。”作为一个因女儿对绘本入坑的妈而言,我第一时间买了这本《独生小孩》。看完之后,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小时候上幼儿园,我最讨厌的事就是被强迫午睡,那时我们盖着从家里带来的毛巾被,上面还有妈妈们用线绣着的名字。虽然睡不着,但是不敢动弹,时间的流逝变得异常缓慢。那时总是在懊恼为什么不能马上睡着。现在当我们颠倒日夜时,是否还会记得那些寂静的午睡时光。后来在上小学时,有了寒暑假,但那时好像最讨厌周二下午,因为周二下午所有的电视台都会停播节目,打开电视机无论你怎样转台,屏幕上都是一成不变的彩条。只有在六点大人下班时,那些图像才会重新跳出来,在那一瞬间,我们可以不论节目内容又轻易地雀跃起来。每每想到自己以前那种孤独的时光,我总是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有两个孩子,这样他们不用像自己小时一般再去体会孤独。接下来就是养小动物,我从小一直很喜欢那些有生命迹象的东西,曾经有一次爸爸不知在哪捡到的一只受伤的小麻雀,拿回家里我如获至宝,可是只有两天就死去了,我断断续续哭了好几天,发誓再也不养那些照顾不好的动物,也许就是在那时领略到对生命的绝望和不可预测。后来还在平房里养过一阵兔子,天天乐此不彼的拔草喂兔子。想想那时,也许就是这些不会说话但是却是用另一种方式在陪伴你的小生命们伴随我一起长大。还有上大学前养了很久的狗,却被母亲草草送人,从大学校园里返家责怪了母亲很久,之后闭口不谈再养动物。也许是害怕自己受伤害,所以我们总是在预感到伤害出现之前就匆匆逃走。我很久不敢用心的去养一个动物,怕自己经历不了那种分开,这是我们的本能。
我们的父母都是双职工,我们都是脖子上挂着钥匙长大的孩子,有的时候在假期里,父母去工作的时候我们就被咔嚓一声反锁在家里。一个人在家我们可以看书,看书看累了还可以看电视。不得不说,看电视简直是儿时的我打发时间最重要的途径。赫然发现很久不看电视的自己早年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电视机儿童。
我们没有亲生的兄弟姐妹,但是我们有一样爱打爱闹的堂兄堂妹们。我们的感情牢不可破,在一个被窝里说悄悄话,衣服混着穿,尽管会为了一点小事赌气很久,却丝毫影响不了那种惺惺相惜的感情。成年后,这些表亲们好像渐渐退出了我们的生活,这种感情上的退步,没有任何突发的原因,完全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只有那些微弱的血缘关系证明着小时的点点滴滴。
上学时,因为自己的要强一度将自己弄得很累。每当一次考试来临,每次名次表被赫然写在黑板上,班里的每个人都变得尴尬而心怀鬼胎,人与人之间的对比一时间非常强烈,在那张名次表之前,同学、朋友都不再那样熟悉,全部转化成一系列按次序排好的数字。那时的我们还仅仅是个孩子,却已经被成人分成三六九等,这其中的微妙和复杂,实在一言难尽。
我们不断地与童年的朋友失去联系,好像我们不同的年龄段就应该有不同的朋友一样自然。当那些旧朋友离我们远去时,也就变成了捉摸不透的陌生人,那些谨慎和戒心,使我们不知道怎样去表达我们的感情。而他们也一样,于是我们在不同的城市里散成一个个孤立无援的点。
长大后的孤独终于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