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底层思维和方法,可以应用于生活的许多方面,比如说心理学。多学点心理学的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调适自己的心理,还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人的内心,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生活。今天分享三个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原理。
1.互惠原理
心理学家发现,人类有一个普遍的习惯,就是得到了别人的帮助或好处,不管是自愿的还是非自愿的,都会想办法回报人家,这就是互惠原理。所以,人们就会利用这种心理现象来说服他人。
比如,有一次我在一个美食城吃饭,这里有很多小吃摊点,包括卖饮料的。我在等候的时候,一家饮料店用小纸杯给我倒了一口奶茶,味道似乎和别家也没什么区别。但是,在我后来想买饮料的时候,我直接就去了他家。这就是互惠原理的作用。
很多时候,一些商家就会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触发我们的亏欠感。类似的还有超市里试吃的食品,化妆品的试用装,等等。正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
以前我们常说,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其实从这个心理学发现可以看到,这是人类的共性。甚至著名考古学家理查德·利基认为:正是因为有了互惠体系,人类才成为人类。
所以,我们生活在社会中,要想有好的人际关系,想要更多的人帮助自己,平时就要有利他的思想,多帮助别人,多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那么别人也会更多的为你考虑,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留意商家利用互惠原理,而把我们拉进消费的“坑”,尽量避免得人小利,而违背自己的心意。
特别是,如果你身处关键岗位,属于“常在河边走”的人,那你千万小心,别因互惠心理而打湿了你的鞋。
2.鸟笼效应
“鸟笼效应”号称是人类最常见的十大心理学现象之一。是由近代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发现并命名的。
一天,詹姆斯和好朋友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卡尔森打赌,说:“我有个办法,能让你不久之后养上一只鸟。”卡尔森撇撇嘴,表示不信,他说:“我不养鸟,而且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鸟。”
几天后,詹姆斯送给卡尔森一份生日礼物,是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不以为然,坚称自己决不会养鸟。
结果,卡尔森家里只要一来客人,看到空鸟笼,就会问他:“你养的鸟呢?”“这么漂亮的笼子不养鸟太可惜了……”
卡尔森在一次次地解释之后,终于去买了一只鸟来养。
这就是著名的鸟笼效应。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鸟笼子”。比如,你原本只是买了一件新的上衣,为了和它搭配,你又去买了裙子,后来又买了鞋子、包包、饰品……
鸟笼效应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做任何事情都要系统地思考可能与此相关的因素,如果我们只是根据惯性去做事,可能就会出现预料之外的事情,从而让自己陷入忙乱的状态。
3.超限效应
你这否遇到过这样的现象:你三番五次地提醒孩子,“把你的屋子收拾干净”,可是孩子把你的话当耳边风,屋子杂乱依旧……
领导一次次对出错的员工说:“下次不能再这样了。”可下次同样的问题还是会发生,甚至出现更大的漏洞……
一个广告,第一次看时感觉还不错,可是当你被密集轰炸时,就会产生厌恶之感……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人在接受某种刺激过多的时候,就会出现逃避倾向,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由于这种特性,人在受到外界刺激过多、过强或过久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不耐烦或逆反情绪,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超限效应”。
所以,对孩子的教育要避免“超限效应”,可以和孩子提前订立规则。违反一次、两次,可以批评,再违反,就要采取惩罚性的措施,不能只说不做。
批评员工也不能超过限度,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就换个角度、换个说法,对方才不会觉得自己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