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渡江战役胜利和南京解放纪念日,同时中国大唐红色信物“渡江第一船”京电号小火轮也迎来了百岁诞辰。
百年间,从烽火硝烟到万家灯火,从“打过长江去”到“人民电业为人民”,“京电号”燃起的信仰之火,至今仍在新时代中国大唐电力报国的征程上奔涌不息,“忠党爱国,许党报国”的京电号精神成为大唐人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钢骨:在战火中淬炼的脊梁
1925年的黄浦江畔,一艘名为“云泰轮”的钢制蒸汽船缓缓驶出船坞,这是“京电号”的前身,龙骨是德国精钢锻造的,烟囱里喷吐着白烟,载着货物在汉口与上海之间穿梭,像银梭般编织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1937年,淞沪会战的炮火照亮黄浦江,历史的齿轮碾碎了平静,这艘船的命运也发生剧变。它被日军掳走,改名为“海鹰号”,在长江上运送弹药与伤兵。船舱里,中国船工们低垂着头,在暗夜里用指甲在舱壁上刻下“还我河山”的字迹。那些歪斜的刻痕,是他们用血肉之躯对抗屈辱的无声呐喊,船身上的弹痕与刀刻,都成了民族苦难的见证。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小火轮被国民政府首都电厂收购,更名为“京电号”,担负起运送煤炭的任务。
渡江:长夜的星火照亮黎明
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前夕,彼时的长江,比往日更加湍急。国民党为阻止解放军渡江,将江北小船就地烧毁,稍大的船只全部拖往南岸,集中看管。首都电厂以运煤发电需要为由,将“京电号”留在了码头。
4月22日,准备渡江的第三野战军得到首都电厂地下党员和电厂进步工人的帮助,厂长韩德举主动为解放军提供了“京电号”小火轮。船工们将停在中山码头的“京电”号小火轮,以最快速度升火开船,开往长江北岸。
晨雾中,“京电号”的烟囱喷出浓烟,船身在江风中微微震颤,船舷上“京电”二字在朝阳下泛着金黄的光泽。驾驶员黄兴发站在舵轮前,手心沁出冷汗——他接到命令,要载着120名战士横渡长江,直插南京城下。
“同志们,这艘船是咱们的!当年它运过鬼子的炮弹,今天要送咱们去解放南京!”解放军指战员的声音在船舱回荡。战士们攀上甲板,枪管在朝阳下泛着冷光。江面突然传来炮声,国民党军舰的探照灯刺破晨雾,炮弹在船尾炸起水柱。黄兴发死死攥住舵轮,船身倾斜的瞬间,他听见身后战士们齐声高喊:“跟着京电号,冲过长江!”当船头终于触到长江南岸时,所有人的衣服浸透了江水和汗水,却都仰天大笑——那是黎明破晓时分的笑声,是压倒黑暗的胜利宣言。
守望:在岁月长河中不灭的灯
新中国成立后,“京电号”卸下战火的硝烟,穿梭于长江支流,为下关发电厂运输煤炭。1954年,长江一带遭遇特大洪涝灾害,“京电号”在南京和马鞍山之间逆流而上,运送抗洪物资,为两岸筑起坚实屏障。
历史的车轮驶入70年代,随着运输煤炭船只改造升级,运煤船从烧煤改为燃油,“京电号”失去了用武之地。它背井离乡,离开近30年的金陵城,一路辗转,从南京到淮阴,再到灌南。直到某个月色清冷的深夜,船舱里最后的炉火渐渐熄灭,曾经高耸的烟囱不再喷涌白雾,这头钢铁巨兽第一次感受到时代的阵痛。
1979年,初春的暖阳给“京电号”带来新的生机。当锯齿划开斑驳的锅炉,当柴油机的轰鸣取代了蒸汽的喘息,老船工们在焊接的火星中看见了重生的希望。“京电号”经过动力改造,像经历凤凰涅槃的神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那些年,“京电号”拖着十二艘货船犁开涟漪,顶着暴雪为饥寒的村庄送去粮食;用钢铁的脊梁在洪泽湖的晨雾中划出金色航道,载着苏北大地的希望奔向东海;也曾破开冰河为受困的渔船开辟道路,船身上的每一道裂痕都镌刻着生命的重量。
坚守:写在时光褶皱里的史诗
时光在锚链上凝结成锈,1997年,当“京电号”的汽笛最后一次在盐河上空回响,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仿佛在为它办一场特殊的“退休”仪式。
秋风拂过空荡荡的驾驶舱,残留的煤灰在阳光下闪烁如星,船舷上“连拖204”的编号与“京电号”的旧名在暮色中重叠。那些被岁月磨平的铆钉,甲板上的每一道划痕都成为了历史的注脚。
2009年,在迎接新中国成立暨南京解放60周年之际,“京电号”小火轮从灌南回到阔别32载的南京,作为渡江胜利暨南京解放的重要见证物,永久陈列在渡江胜利纪念馆的广场中央。2011年11月全国革命文物定级工作中,“京电号”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百年风雨,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洗礼的“京电号”小火轮,不仅承担拉货载物的运输使命,还承担抗洪救灾、破冰疏航等急难险重任务,先后经历了两次更名、四次更换编号和一次大的发动机心脏更换,其间还经历了数次修补,最后从水上转战到岸上,用他传奇的一生,向世人讲述开天辟地的战争年代、改天换地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和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年代红色故事。
夜幕降临,广场上,江风掠过船舷,“京电号”那伟硕的身躯,带着百年前的硝烟与新世纪的晨露,轻轻吟唱着一首风华与坚守的世纪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