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那景智,于2014年11月参加工作。在入职后,我积极响应集团公司与新能源公司号召前往甘肃省异地从事工作。2015年8月,我投身政工事业,平均每月一至两次深入现场挖掘一线职工的工作生活,并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宣传一线职工的同时,也为自己加强了基层经验。
2019年,在得知公司要选派驻村工作队员时,身为党员的我牢记初心使命,第一时间联系党组织申请成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并于2019年9月12日赶往武威市古浪县西靖镇七墩台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我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脱贫攻坚工作通知精神,以甘肃省委省政府、集团公司、甘肃公司、武威市委市政府、古浪县委县政府、西靖镇委镇政府扶贫工作要求为指导,积极落实甘肃省政府、国资委党委脱贫攻坚工作要点通知精神,落实集团公司《关于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要求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视频会议精神,始终将心与地方百姓系在一起,时刻关注政策动态,为地方百姓争取政策,并为七墩台村全面脱贫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创新思路,提高百姓收入
七墩台村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早晚温差大,风力较为强劲,早些年地方百姓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为了提高当地百姓的经济收入,我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通过土壤取样、科学配比等方式,劝导地方百姓进行试点式栽种,在原有土地上小面积栽植红花、藜麦、枸杞、孜然等经济作物,在作物成熟后,我与武威市个体商户进行沟通,以市场价为老乡销售上述作物,使七墩台村部分农户收入得到了明显改善。
七墩台村属于易地搬迁村,由四个组组成。其中一组和二组的老乡是从甘肃省陇南地区搬迁到七墩台村,大部分人掌握纯粮酿酒的技术,为此,我多次走访掌握技术的贫困户家中,建议他们开设自己的作坊。在得知他们主要担忧不知如何投放市场后,我与酒类鉴定中心多次沟通,为冯满才家取得了合格的质检报告,同时我与村书记沟通,将村委会后身的闲置平房转用给冯满才用于酿酒,在批量生产后,我以免费品尝的形式积极向兰州的朋友、同事推荐,在得到他们的认可后,逐步将此款纯粮酒引向了市场,并获得了“西靖小茅台”的美誉,为七墩台村经济建设和“先富带贫困”的思路打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现着手于帮助冯满才家设计该酒的包装,争取打开更大的销售渠道。
一组与二组的老乡不仅掌握酿酒的技术,同时还掌握着酿造麸皮醋的技术,为此,我深入走访调研,鼓励他们小规模的酿造麸皮醋,在得到食品卫生安全相关证明后,将麸皮醋引向了周围村镇的小商店,因用料扎实、工艺较为精湛获得了当地百姓良好的口碑。由于包装多为散装,不好投放到大城市的时长,所以现主要着手于产品的包装设计。
党建引领,支部持续向好
在刚到七墩台村时,村书记是由村中选举产生,他对于党建工作较为生疏。凭借从事党群工作多年的经验,我积极与单位沟通,请求单位党委和党群部协助我完善七墩台村的党建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在基本完善后,我向西靖镇委刘映成委员申请专项经费开设党建墙,在多放的帮助下,七墩台村党建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2021年,我向单位申请了少量资金用于七墩台村党支部建设,确保七墩台村党建工作持续向好。
温情以待,用心呵护百姓
我在村委会居住,离七墩台村小学非常近,因当地百姓较为节省,不舍得为孩子购置新的冬衣,很多孩子身上穿的羽绒服出现露毛、不保暖的现象。2019年12月,我与大唐甘肃发电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积极沟通,申请为每个孩子捐赠一套新的羽绒服,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1月,两级公司到七墩台村完全小学开展了“青暖衣冬”活动,为该校全体学生捐赠了加厚款时尚羽绒服、帽子、围巾、手套,让孩子都穿上了新衣服,杜绝了寒冷。次月,我向两级公司反应孩子防疫物资短缺的问题,两级公司及时在企业范围内进行募捐,在筹到善款后,为孩子们购置了口罩、医用酒精、测温枪等防疫物资,并利用剩余善款为孩子们购置了数百本儿童读物。
七墩台村百姓大多数不识字,一些政策上的文字对于他们来说属实难懂,为此,我在晚间他们还没有休息时候到他们家中,以他们所能享受的切身利益为主进行讲解,如:养牛羊鸡鸽、外出务工补贴、孩子教育政策等,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大唐所负责的帮扶户掌握了所有最新的政策动态,不仅省下了不必要支出,还增加了客观的收入。
因村中大多数人是留守老人,不识字、不会使用手机存储功能,我在晚间前往他们家中,将帮扶责任人和有关部门的电话存录到他们手机中,并多次教他们遇到问题联系哪个部门,确保了老乡享受应有的权利。同时,我将自己手机号设置在部分岁数较大、语言沟通有障碍的老乡手机紧急呼救功能上,确保他们遇到问题我可以及时赶到。
近年来,七墩台村雨水量较大,村中羊圈牛圈处于低洼位置,道路多为土路,在每次下雨时,道路容易淤塞,导致羊圈牛圈积水,使得老乡圈养的牛羊容易生病。在得知此事后,我多次组织老乡进行修路,以挖小渠、修高坎的方式暂时缓解了积水的问题,为了长期解决此类问题,我向西靖镇政府进行多次反馈,并于2020年8月将养殖区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并为牛羊圈加设了防水围墙。
细微入手,打造乡村品牌
2020年中旬的一个周末,我在村中值班发现三名大学生在村中采风,在主动沟通后得知是兰州大学研究生,我将七墩台村整体情况、人文趣事、历史遗迹整理成文字后交给他们带走。次月,他们随导师甘肃省社科联副主席到村中进一步了解村情,并将七墩台村列为他们课题的素材之一,为七墩台村日后宣传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
七墩台村虽然是在2003年通过易地搬迁组建而成,但村所在位置却遗留了明朝土长城、石墩等历史遗迹,七墩台村也因石墩而得名。为此,我多次取景拍摄,通过社交平台进行宣传,并引来部分省内和临省的人来参观,在每次参观过程中我都会带着村文书为他们热情讲解,在参观后带他们品尝当地特色小食,为七墩台村开发旅游资源打下了基础。
染病坚守,诠释责任使然
因我出生的地方海拔较低,而七墩台村海拔2400多米,加上一个月吃一到两次肉食、风沙大、寒气倒灌等恶劣条件,一年多的时间,我起初经常出现高原反应,多次服用红景天后症状才慢慢消失,但不久后我患上了高原贫血、鼻炎、胸闷、高原红细胞增多、心跳过速等病症。经过一年多的适应,虽已适应了这些病痛,但这些病症也将伴随余生。
自2019年起至今,因父亲生病我回家一次、到兰州开会一次,剩下的时间包括节假日我都是在村中度过。这使得我开始变得孤独,为此,我经常通过微信的方式与曾经的同学、同事聊天,这让我发现朋友中有不少人也在参与扶贫工作,为了拓宽视野,我与他们政策互通、经验互通,将好的经验办法引用到七墩台村,如:高原经济作物替代常规作物、由种地这种单一经济来源改为养殖和开设小作坊等多元化经济来源等经验,通过这些经验我帮助地方百姓经济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升。
无私留守,化身护村卫士
2020年,疫情悄然而至,国家与人民遭受了一场大“考”,因父亲生病本打算回家过年的我开始犹豫了,一面是党中央就地过年的号召,一面是回家过年陪父母的诱惑,让我多个夜晚辗转反侧。队里的其他人都确定回家过年后,我的心慢慢静了下来,总要有个人在村里盯着吧,经过多次与家人沟通,最终我留在七墩台村一个人过起了春节。春节期间,我走访了13户收入低的老乡家,将单位和朋友给我的过节物资送给了他们,并骑着电驴子从村委会为他们拉了一些煤,让他们温暖的度过了春节。每个外来过节的人我都会登记查看健康码,确保了七墩台村未出现疫情等状况。
关爱孤老,保证老有所养
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走遍了七墩台村每个角落,虽不能说了解每家每户每个人,但大多数老乡的事情做到了了然于胸。虽然现在已经全面脱贫,但村中老人依然是过着清贫的日子攒钱,将攒下来的钱全部给了子女,这也使得很多老人家中冬天犹如冰窖、每天啃着菜帮子,让人看着心揪。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我与村委会每月会与他们的子女通电话,为老人们索要少量的生活费,并劝导老人留好过冬的钱。这其中也有因为子女过世,老人岁数大而生活困难的老乡,每逢节前,我都会到这些老乡家中了解他们的近况,确实困难的我会为他们向村委会申请临时救助,并数十次前往西靖镇为他们争取特殊政策。现如今,他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也让我慢慢放下了心。
协力抗涝,汗水筑起沟渠
城里的雨天总是烟雨蒙蒙让人陶醉,但是刚到七墩台村的我,却最害怕雨天。因为每次一下雨我都要跟着老乡去修土路,雨靴穿坏了6双、裤子扯坏了2条,就连铁锹都铲坏了2把,通过多次向镇政府反应,终于将养殖区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也方便了老乡进出养殖区、
身心扎根,全意为民做事
每到夏天,老乡与当地水站总是会有摩擦,因为当地老乡淳朴,说话不太懂得修饰,每次一停水他们就会到水站闹事,闹完事就到我房间喊一句“他那叔你来评评理”。到水站的路不好走,有一段土路电驴子又骑不过去,只能每次老乡们闹完事我徒步走上10多公里去帮他们协调,时间久了,水站站长可能是被我的做法感动了,基本再没有给地里停过水,遇到问题也是先跟工作队沟通。
因为之前其他单位的扶贫队员岁数较大,对于电脑使用不是很顺手,文字和文件处理收纳的能力有限,在我刚到村里时,很多资料出现了断档和遗失的问题。为了今后的工作顺利,熟知老乡的情况,我不记得自己熬了多少夜将全部资料进行完善和考证,半年的时间重新梳理归纳出了一份新的帮扶户资料。这期间,最大的问题就是沟通,老乡们说的是古浪方言和陇南方言,让我这个外省来的人颇费一番功夫才掌握了他们的方言,基本做到了沟通无障碍。
刚到村里时,由于老乡们淳朴,遇到了困难自己憋着也不会到工作队寻求帮助,但因为我经常入户,与他们越来越熟悉了,这让他们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村委会。这一年多,我救火3回、修屋顶2回、帮着清理混乱的房间仓库20余回,调节各类矛盾纠纷更是数不胜数,但每次帮到老乡,心里是真的舒畅,也让我感觉自己的心扎根在了这里,融入到了这里,已然成为了七墩台村的“娘家人”。
植树造林,改善居民环境
七墩台村风沙大,刚清理过的路面,很快就灰蒙蒙的一片,有一次开会,我听到了古浪县“六老汉”的故事,他们一代一代的投身到了种树防沙的事业中,这也给了我启发,通过与政府沟通,向单位申请专项绿化经费,2020年春天,七墩台村开始栽种树木抵御风沙,虽然树木还没有长到理想中的程度,但效果立竿见影,如今的七墩台村路面基本不会出现灰蒙蒙一片的状况。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做法算是先进典型,但在我看来只要用心去对待老乡、去开展扶贫工作就是自己心目中的先进典型。父亲生病,无法伺候在左右,让我内心时感煎熬,朋友们常对我说:“你现在真是上思父母、下思百姓,不容易”,每次他们说完我也都开开玩笑把这个话题岔过去,虽然我是男人,但这个话题继续聊下去我依然会不自禁的流下泪,父母总说:“我俩都是党员,都这么大岁数了,你的觉悟不会比我俩还低吧”,每当听到朋友和父母说的这些话时,我都会到村委会的二楼向下或向远地看看七墩台村错落有致的百家灯火,看着一点点改变的老乡与环境,因为每一点点改变都是我亲自参与、亲眼见证的,这也成了我自我慰藉的最好办法。我常跟朋友们说:“我亲身参与了第一个一百年,我还想在我50多岁的时候亲自参与第二个一百年”,可能这就是一名党员的“瘾”,一种根植于内心、服务于人民的“瘾”。
扶贫的路是孤独的,是远离喧嚣闹市的,在这条路上不论是委屈还是艰辛,都是我们生命印记中不可磨灭的一段旅途,它会像一座丰碑一样伫立在你心里的一个角落,时刻让你不忘初心,时刻让你牢记使命,成为更好的党员干部,为老百姓做更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