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重温井冈山这段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革命斗争史,缅怀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系统的接受了党史和党性教育,思想受到了启发,心灵得到了净化,每一堂课都深深撞击心灵,每一件历史文物都深深触动灵魂,每一天都被深深感动着。短短4天的培训时间,使我对井冈山从曾经的向往转变成今天的敬仰,我感受到了她的博大、壮美和神圣。在这个中国革命的摇篮我真实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对信仰的忠贞和奉献,对井冈山精神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理想信念得到进一步的锤炼、党性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一、感受
在烈士陵园,一幅幅题字更突显革命的意义和情感,一座座雕塑传达着理想信念的伟大;
领袖故居中,我们感受领袖、红军战士和井冈山人民革命斗争的卓绝艰苦;
重走挑梁小道,唏嘘当年创业艰难,感叹现在时光美好。穿行林间,当年毛委员、朱老总和挑粮战士们的身影仿佛依然在这里跃动,那一个个奔走的身影,是对新中国诞生坚定不移的盼望和实践,那坚实的脚印好像还镶嵌在这小道上,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
在四周松柏环绕,庄严肃穆小井烈士墓,战士们正安详的伏在地上,睡着了,但好像又是醒着的,脸上挂着微笑,憧憬着未来社会的美好时光,当今盛世,如您所愿;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感受着井冈山从默默无闻的土地发展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根据地。两年零四个月,毛泽东在井冈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开辟的中国革命道路,续写了跨世纪的辉煌;
海拔不过千余米的井冈山,与三山五岳相比,并不算巍峨挺拔,但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不断来探访。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现在我终于有了不虚此行之感,因为我终于明白了这种力量就是“井冈山精神”。
二、感悟
感悟一:摇篮
1965年,毛泽东同志重上井冈山的时候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没有井冈山过去艰苦卓绝的奋斗,就不会有今天革命的胜利。”
井冈山这座英雄的山,在中国革命低潮时期,接纳了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红五军的革命志士,成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在革命斗争中培育了一批信仰坚定、能力出众的指挥员和战斗员,为日后革命队伍的发展壮大保留了火种,终致燎原之势;
井冈山这座英雄的山,使我党我军在实践中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井冈山这座英雄的山,使我军确定了军队建设优良传统和行动准则,“三项纪律,六项注意”,使我军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日益强大;
井冈山这座英雄的山,在实践中确定了我党我军的生命线: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依靠群众,一次次打败敌人的“会剿”。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井冈山付出了她四万余名英雄儿女:井冈山烈士陵园寄托着对革命斗争中牺牲同志的哀思。
正是井冈山的博大胸怀、坚韧性格、英勇付出,才使我党我军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井冈山这个摇篮,靠着井冈山精神培养孕育的这支人民军队,仅用了二十年时间就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伟大的人民共和国。
感悟二:信仰
在井冈山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有这样一些人:
家庭条件优渥的年轻人,为了自己的信仰,毅然加入革命队伍,哪怕生活流离,哪怕酷刑加身,依然初衷不改;
毛泽民烈士,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守党性、视死如归,被敌人称为“周铁汉”;
失散队伍的女战士,忍辱负重,先是步行22天700里路,而后又用了8年时间,寻找党组织;
黄克诚大将,在文革期间收到不公正待遇后,初心不改,在有人抹黑我们的党和领袖时,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然站出来大声疾呼
……..
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精神?是信仰的力量,生命因信仰而坚强,生命因信仰而忠诚,生命因信仰而绽放,生命因信仰而澎湃
感悟三:传承
英雄的井冈山在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井冈精神”,并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
通过这次培训教育活动,让我的思想、心灵一次又一次得到荡涤、震撼。不仅感觉到老一辈革命先烈的伟大,更觉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几天的培训很快结束了,我一直在反复思考整个学习过程,检视自身的不足:对入党初衷的信念认知是否动摇,新时代下能否承受新的考验,思想认识是否裹足不前?同时思考如何将自己在井冈山感受到的这种精神带回去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也一直反复问我自己,在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将井冈山精神贯穿到各项工作中
学习井冈山精神,加强对自身要求,时时做到自戒自省。一戒自满,不断学习提高;二戒知足,树立发展观念,不断求实创新;三戒推诿,树立奉献理念,勤奋工作;四戒畏难,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在来井冈山之前,我是怀着作为一名信仰者、朝拜者的心态来的,在离开井冈山之后,我将作为井冈山精神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将井冈山精神发扬光大,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信念、求是创新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