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的年轮总是一圈圈的向外扩散,但始终不会因为它的成长,而抹去在树干中心最小的那个圈。人的成长也与此类似,不会因为岁月的变迁而忘却培育自己的那一方土地。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评价自己曾经成长的地方:“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初读梁家河。看到的是梁家河的景,梁家河的百姓。再次仔细研读,发现梁家河的美,不仅仅是美在细腻文字下的美景和生动形象的人文描写,更美在于对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经历的纪实写录。通过采用细腻的文笔,描写和刻画了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以及梁家河群众的深厚感情,提供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鲜活教材。通过学习研究《梁家河》蕴含的精神,进一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从而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源泉。深刻把握住这一伟大思想的产生因素之一,进而获取投身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从梁家河中,能深切的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时刻以人民至上为遵旨的思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青年习近平与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逐步实现了从刚到梁家河的迷惘、彷徨,到充满自信、树立伟大人生观的转变。在梁家河这块土地上,第一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令我记忆深刻。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刚当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为村民办沼气的事情。年轻的习近平心中一直希望能为梁家河改变面貌,琢磨着梁家河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当时他从《人民日报》中看到关于四川开办沼气的报道深深吸引了他。对于一个实干家来讲,干,做就是最好的回答。他徒步到四十多公里外的上级政府做汇报,然后前往四川开始实地学习考察。在回到梁家河开办沼气时,困难和问题接二连三的出现。但习近平总书记没有放弃,而是坚持坐了下去,最终为梁家河的人民带去了第一个沼气池。习近平总书记并没有满足于沼气池的建成,他将出现的问题全部收集起来,又一次踏上了学习的征程。而最终的结果就是沼气池不仅得到了升级、改善,更大大提高了沼气的燃烧效果和安全。虽然现在看来建设沼气池不是难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在大家都没有成熟经验的前提下,建立沼气池并进行改善是需要勇气和果敢的支撑的,最为关键的就是一种坚持下去的毅力和品质。产生这种毅力和品质的源泉,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以人民至上,这种一心为了人民的理念,也支撑着习总书记不断前行。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要从《梁家河》中汲取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优秀品质,和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思想境界。深入领会习总书记扎根群众、造福群众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在实处,迎难而上,克服困难,始终坚持初心,牢记使命,走在前,干在前,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投身基层,不断历练自己,更好的成长。
扎根于基层,不能怕吃苦,而要会吃苦。从实战中总结经验,积蓄力量在自己的岗位上磨练自己。把好采购的关口,真正发挥出区域物资公司所属项目部的作用,同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处理问题的思路,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坚定信念和目标,努力奋进。为企业和地方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