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修养,让青春如天地般博大
来源: 作者: 日期:2014-07-1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意见不统一,大约是社会生活的常态。“达成共识”其实并不容易。即便对一件事情有所共识,目标一致了,操作方式也很难“殊途同归”。这就是为什么,提起改革没人反对,可一到怎么改就各执己见,甚至水火不容了。因而,求同存异才会成为一种智慧,成为很多问题的解决之道。眼下,民间与官方,不同部门,各种意见之间,似乎都在经历“共识”之惑,需要求同存异。

理性观察的前提是什么?首先是弄清楚基本事实。

不少公共话题都存在如此困境。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无法达成“共识”的舆论之争,往往是情绪的对抗,而非意见的交流,论争的是立场、观点,而非事实。

分歧大于共识,或许是舆论现状。其间原因多种,但情绪化和偏见显而易见。社会压力之下让人焦躁不安,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加之社会阶层差距的增大,让人们对公平尤其敏感。一件事,只要能产生“凭什么”的义愤,愤怒不满的情绪马上就会被激发起来--网络的意见表达中,有多少是在指责谩骂,又有多少是在客观冷静地讲道理,就事论事?

偏见也一直都存在。专业人士会以专业知识为支撑,批判普通人的愚钝,傲视“班门弄斧”的外行;公众会以“民意的大多数”自居,迫使规则和常识让步。每个人都习惯于选择自己知道、相信的观点立场,拒绝和怀疑“己所不容”的看法作派,然后在各种各样的偏见中,关闭对话之门。

如果在众人六神无主之时,你镇定自若而不是人云亦云;如果被众人猜忌怀疑时,你能自信如常而不去枉加辩论;如果你有梦想,又能不迷失自我;如果你有神思,又不至于走火入魔;如果你跟村夫交谈而不变谦恭之态,和王侯散步而不露谄媚之颜;如果他人的爱情左右不了你,如果你与任何人为伍都能卓然独立;如果昏惑的骚扰动摇不了你的意志,你能等自己平心静气再做答时,你的修养就会如天地般博大。

没有绝对的思想统一,有的只能是求同存异。舆论分歧中,尽可能创造平等的对话环境,减少导致社会情绪化的不公平感,于公众而言,学会辨别真假,学会客观冷静,学会规避盲从,学会摆事实讲道理,才可能有理性的对话。

青春的美丽,不是街头流行的名牌时装;青春的旋律,不是吉他弹奏的缠绵忧伤;青春的潇洒,不是臂臀摇摆的忸怩作态;青春的快乐,不是车轮旋转的郊游飞扬。

青春在哪里?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种精神,她就在我们的心里。心灵充沛年轻,青春长驻;精神乐观向上,永葆青春。攀上峰巅不轻狂,陷入激流不凄凉。青春的魅力在于勇敢地抛弃虚伪与幻想!说什么红尘滚滚!叹什么几世沧桑!倒不如去拥抱青春,坚定信念,踏着时代的节拍,让理性的光芒照亮青春的迷惘,让梦里的蓓蕾纵情绽放。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25 17:3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