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深度的阅读来丰富大脑“智库”
来源: 作者: 日期:2014-07-11

第十九个“世界阅读日”到来之际,以“书香上海、成就梦想”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上海读书节同一天开幕。本届上海读书节将开展74项活动。诚如沪上有关人士所评价,这些项目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着力营造了“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书香上海氛围。 

与此同时,2013年国民阅读调查数据也于近日新鲜出炉: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仅有21%的国民对个人阅读情况表示满意。无怪乎有人调侃道,我们今天的阅读困境,已经不是一年读几本书,而是几年都没读一本书。

如今不少人的心态变得日益浮躁,甚至动不动地或发怒、或忧郁、或郁闷、或狂躁,甚至走上可怕的极端,原因自然不一而足,但和他们长久以来缺少一些文学情愫、缺少一些理性思考、没有经常地、专心致志地进行一些“有深度的阅读”,比如读读诗歌,看看小说,读读理论经典等,用诗意和理性来舒缓和滋润自己的心灵,是多少有点相关的。

尤其是一些正在花季年华的青少年学子,在学习之余,过多地把自己的激情和课余时间投向了网络、手机的“碎片化浏览”,投向了一些情趣不太高的追星,而很少有那么一种读读鲁迅、读读巴金、读读老舍、读读茅盾、或巴尔扎克、读读唐诗宋词,或读读普希金、读读托尔斯泰、读读歌德,读读雨果等的冲动与迫切。我们学校和我们的老师呢,似乎也不大鼓励和推动学生读经典作品了。

在读书上,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是给我们大家作出了好榜样的。今年2月,在接受俄罗斯记者采访时,习近平主席曾介绍了许多他读过的俄罗斯文学名著。最近,习近平主席访问了欧洲四国和欧盟。在法国、德国和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所作的精彩演讲中,习近平主席都如数家珍般地列举出了诸如巴尔扎克、雨果等法国作家的经典作品,还引用了德国大作家歌德的诗体小说《浮士德》中的人物“墨菲斯托”,来形容被一些西方人误解的中国。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还多次用极为精到而凝练的话语,向欧洲朋友介绍中国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灿烂文化精华。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啊!唯有数十年乃至毕其一生的阅读和思索所奠定的厚实基础,才能展现出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情怀。所以,无论网络时代如何地发达,阅读的精神、阅读的习惯是不应消亡和淡忘的。当下,我们大家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可否在让自己的阅读方式多元化的同时,也不要和颇为“传统”的、和纸质图书零距离接触的书面阅读太疏远了。可否安排自己每星期“挤出”几个小时,关掉手机,离开电脑,捧起一本自己心仪已久的好书,细细地、一行一行地读下去。找回或者说重温一下和纸质图书亲密接触的充实感和愉悦感。

让自己的精神生活追逐着真善美,让自己的情感生活变得高尚些、也变得丰富些,尤其是通过“有深度的阅读”,让自己的大脑“智库”不断充实、更加富有,让自己真正具有理性的心态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绝对需要三天两日地展开一番“有深度的阅读”的。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25 17:3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