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在集团公司2023年投资发展工作推进专题会上,邹磊董事长以李朗红的故事激励广大干部职工要忠于事业、忘我工作、攻坚克难谋发展,要胸怀全局、开拓进取、抢抓工程重实效,要脚踏实地、严谨细致、刻苦学习真本领。
5月10日,海投公司召开投资发展工作推进专题会议,贯彻落实集团公司投资发展工作推进专题会议精神。会上,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郭亚斌在讲话中回顾了与李朗红同志共同工作期间的细节情景,重温了李朗红同志艰苦奋斗谋发展的感人事迹。并号召海投公司全体干部员工大力弘扬“朗红精神”,发扬 “四千”精神,积极投身到投资发展、经营建设各项工作中,全力以赴抓好高质量发展工作,为集团公司“二次创业”贡献海投力量。
燃尽的生命
——追记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朗红(二)
“他对工作有一种‘粘’劲儿,只要被他盯上的人,想躲都躲不掉,想不成为朋友都不行。朗红书记这股对事业的忠诚劲儿,是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
2008年2月18日是一个收获的日子:福建德核电站开工建设了。这个项目的开工,蕴含了太多的“纪录”:它是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历史上核电“零”的突破,它圆了福建省二十多年来的核电梦,创造了中国核电史上前期工作的最短纪录……而这一切,与李朗红密不可分。
争取到宁德核电项目,完全是在一次偶然中被李朗红把握住机遇的。宁德市常务副市长傅贤光回忆道:“大唐能在宁德建核电,是偶然也是必然。必然是大唐早有这个计划,是朗红书记的工作业绩与人品让我们敢把这个项目交给你们干。偶然是因为福建省计划要建核电这个消息被他无意听说后便一直紧追不放,他这股干事业的精神和‘粘’劲儿,最初让我很吃惊。”
然而,建设核电站的难度远比火电厂困难得多。首先要经过严格、科学、细致的选址。地址的选择不仅要符合核电区域布局,还要从地质、气候、人口、环境和安全等方面满足核电建设的技术要求。初期的筹建人员包括李朗红在内只有两个人,都不是搞核电出身,没有任何核电经验,建立核电站谈何容易?
“项目无人给予,需要争取;项目不能慢熬,需要拼抢;项目不靠别人,需要主动。”这些经验是李朗红在跑前期工作中用心血和汗水总结出来的。正是凭着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一步步打开了核电大门,为宁德核电开工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宁德核电选址审批工作有“一票否决权”之说。就是项目之前必须经过三军的同意才行。为了取得陆、海、空军事方面的文件,李朗红不知在南京与福州之间跑了多少次。为了说服对方,李朗红先组织大家做了核电项目的宣传小册子,把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知识及核电站与原子弹的区别做成幻灯片,然后到三军司令部去放映和讲解。经过7个半月的艰苦努力,驻闽三军终于为项目出具了支持性文件。而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也成为了李朗红的好朋友。
宁德市副秘书长郭勇感慨地说:“他对工作有一种'粘’劲儿,只要被他盯上的人,想躲都躲不掉,想不成为朋友都不行。朗红书记这股对事业的忠诚劲儿,是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
是啊!李朗红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敬业精神,使他变成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具有个人魅力的人。他能在晚上12点多给市长打电话求助,也敢在工程遇到困难时直接给省长打电话……采访中,政府官员频频说到他的个人魅力,并笑谈他的“小气”和“抠门儿”。也正是这种“小气”和“抠门儿”,成就了这项重点工程项目没有“病历”记录的廉政工程,被宁德市政府评为重点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先进单位。
2008年2月18日,宁德核电主体工程举行了开工典礼。福建省委书记感慨万分地说:“你们用两年时间做了别人20多年没有做成的事,我对你们的魄力和勇气表示钦佩!”
在那一刻,李朗红脸上绽放出了天真和欣慰的笑容。
“他在拼命工作的同时一直孜孜求学。善于学习、善于总结是他事业成功的一大特点。”
1972年,李朗红参加工作时只是一名普通的电厂技术员,成长为今天这样一位优秀的项目管理者和企业领导,凭借的是他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钻研精神,以及对事业的忘我投入。
集团公司规划发展部主任殷立与李朗红相识在10年前。他这样评价李朗红:“毫不夸张地说,李朗红在拼命工作的同时一直孜孜求学。善于学习、善于总结是他事业成功一大特点。”
参加工作第一天起,李朗红就坚持写工作日记,留下了两大箱100多本、几百万字的工作日记,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他在开展电力项目前期工作中总结的工作方法和宝贵经验,被同事们广泛学习和实践,并带出了一批优秀的项目前期工作者。在李朗红弥留之际,当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工作时,嘱托妻子和儿子,让他们把自己多年来的工作日记和20G的工作心得等交给组织。他的好学,他的刻苦一直被人们称道。
2005年5月,为了更好、更快地推动项目发展,大唐国际发电公司与广东核电公司强强联合,签订了“合资建设宁德核电站项目合作框架协议”;2005年8月,宁德核电有限公司筹备处成立;2006年3月,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此时的李朗红已年过55岁,可他无论是坐车,还是等人办事时,都在看书,甚至在家里的厕所、床头都放有核电专业书籍。与他宿舍为邻的宁德核电公司工程部副经理高传江回忆说:“李朗红起早贪黑地忙。只要在宿舍,他都是在看核电方面的书。和我们在一起,他也经常问核电方面的问题。他核电知识很丰富,很多数据我们都说不上来,他却能脱口而出。这都是他自学的结果,他刻苦学习的精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中广核的干部们把李朗红的一言一行看在眼里,敬在心中。
宁德核电公司副总经理陈映坚回忆道:“李朗红对我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他的工作热情,他的那种拼搏精神,带动我并影响着周围的干部员工。从他身上,中广核的干部员工看到了大唐的同心文化、成本意识和与市场接轨的前瞻精神。”
常言说,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就在宁德火电、宁德核电最为忙碌的时候,李朗红无意间发现了一个风电资源。那是他在一张《海峡都市》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漳州村民抗风沙的消息。李朗红想,风给当地带来了损失,但那里是不是有建造风电场的条件呢?风雨交加中他准备去现场考察,当时,福鼎市市长林小楠等人考虑乘车、乘船都很危险,劝阻他不要去,李朗红不听,冒着暴风骤雨完成了实地考察。回来后,便立即着手选址工作。不久,一个10万千瓦级的风电项目如期上马了。许多人对李朗红抓项目的敏锐嗅觉佩服至极:“在李朗红眼里,怎么到处都是可开发的资源啊?”
他惜时如金,工作效率高。曾创造了一周内审查了6个项目的记录。而项目审查完后,他累得直接住进了医院。
他勤于总结、善于创新。在呈送给地方政府各类资料和报表时,他附上图表或图片,使专业性极强的电力数据形象而生动,让各级政府官员一目了然,十分感叹。
在他的办公室,有一张《福建分公司行动里程表》,上面标注着从宁德到温州、福州、厦门,至机场、码头、工地、新项目等二十多个地点的路程、时间表,这是他通过测量精心绘制的。其中,每一段路程多长,需要行车多少分钟,合计是多少,都标注得一清二楚。他每次出门办事,与计划的时间误差不超过5分钟。
他随身总是带着一个笔记本电脑,随时随地办公。司机史德鑫说,他在车上很少睡觉,一上车总是打开笔记本电脑忙碌着。住院期间,笔记本电脑也没离开过他,通过无线上网方式,他经常登陆公司内部办公系统处理工作。就在上手术台前的夜里,他还给公司发回一份核电成本控制措施的电子邮件,发送的时间是夜里11点多钟。
病重期间,他仍然关心着国家当前的经济问题。坚持读完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教授韩秀云写的《推开宏观经济之窗》、《看不懂的中国经济》,读后还给看护他的人讲解中国经济形势以及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情况,发表他个人的观点。许多同事去看望他前不知他需要什么,便打电话问,而得到的回答几乎一致:要书。